“水流而過,便生綠洲”。作為一種基礎性的資源,水是寧夏的命脈所在,水利建設,則是這里的人們掌握命運的“法寶”。4月1日,紅寺堡區馬渠生態移民區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結束,涓涓細流流進百姓的“心田”。
為了解決“十二五”生態移民紅寺堡區馬渠項目區人飲、灌區供水,提高供水保證率,確保居民生活正常用水。寧夏水利水電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工局公司”)在合同工期79 天里,僅僅用了40天,在原馬渠移民安置區第四段輸水管道旁邊分別新建一條輸水管道,作為副線與原管道配合使用,讓紅寺堡這條“生命水脈”早日造福1.27萬人民,保證了1.95萬畝農田灌溉,也讓這項工程成為紅寺堡區馬渠生態移民區農民百姓的“幸福之水”。
據了解,紅寺堡區屬溫帶干旱區,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干旱少雨,蒸發強烈,風大沙多,“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風吹石頭跑,地上不長草”,地質條件十分復雜。而該工程自2013年建成以來,受沿線地質、地形變化影響,各段玻璃鋼管多次出現破損,將嚴重影響安置區的特色種植和設施農業正常灌溉。同時,隨著城區用水量的增加,現有管道部分管徑偏細,已無法滿足供水要求。2019年1月24日,吳忠市紅寺堡區發展和改革委員局下發了《關于紅寺堡區馬渠生態移民區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總投資3269.9萬元,提升改造供水管道工程。
“在實施該項工程時,由于時間緊、任務重,所以寧工局公司團結一致,積極努力,克服困難,用自己的青春熱血來書寫寧工局的鐵軍精神。一張藍圖、一條命脈、三段管道,歷時40天,我們的管道穿越了紅寺堡區馬渠生態移民區,為百姓送去了‘清泉’。”紅寺堡區馬渠生態移民區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項目經理白占斌說。
近年來,寧工局公司的施工人員通過科學合理布局供水管道提升改造工程,使用新型優質管材、以達到改善供水水質、提高供水壓力和節約水資源的目的。 |